
“這個采購方案,我有不同看法!”
——陜鋼實行職工民主監督評價會制度二三事
《工人日報》(2015年12月24日 01版)
工人日報記者 毛濃曦
“為什么買不到最低價的金礦粉?為什么不是780元,而是800元?作為項目負責人,你有沒有貨比三家?”
“一月生產11萬5千噸和一月生產1萬5千噸,勞務價格為什么一樣?”
“你上街買東西,難道要考慮對方賺不賺錢?”
……
‘這不是法庭答辯,也非吵架,而是陜西鋼鐵集團實行職工民主監督評價制度一年來,民主監督評價會上的話語。
集團工會主席陳敏鋒告訴《工人日報》記者:“每次的質疑、解答都針鋒相對,十分激烈、尖銳。” “我們旁聽的,手心都出汗了。”集團董事長楊海峰說,“但是雙方劍拔弩張的控辯,把制度落到了實處。”
親歷企業里“民主的細節”
前不久的一個上午,《工人日報》記者親歷了陜鋼集團龍鋼公司第八次職工民主監督評價會,見識了企業里“民主的細節”——
會場主席臺中央懸掛大屏幕,主持人與評價處工作人員、陳述人兩側斜列;會場中央是9排27名評委;會場兩側,是公司領導、各部門負責人等組成的旁聽席。
8時30分,評價會開始。首先是評價處介紹評價項目——燒結用高鎂灰項目。2015年1~9月,龍鋼與4家供應商簽訂55單、34.3萬噸的采購合同,實際執行33.5萬噸,結算12471.9萬元。依據分析,評價處給出了6個評價方向,其中包括,在鋼材價格嚴重下跌、原燃料價格持續下行的情況下,高鎂灰價格為何并未隨之下降,反而在6月中旬后上調45元。
隨后,龍鋼爐料部科長、合同的執行人雷永強開始陳述。他詳細介紹了采購、招標經過,并一一出示證據。對于漲價原因,他特別解釋,原來340元/噸的供應,在5月26日斷料,影響到生產,所以重新招標。招標中,還是原來的3家供應商投標,按規定將斷料供應商剔除后,剩下兩家的報價為每噸402元和每噸405元,經過努力,最終敲定新的供應價格為385元/噸。“不能以無法保障的低價否定有保障的高價,應從長期發展的角度培養戰略伙伴。”雷永強說。
“這個采購方案,我有不同看法!”——陳述完畢,進入提問環節,職工代表爭相舉手,主持人叫號選擇發問代表。
“為什么XX公司兩次退出,又被叫了回來?”“340元/噸時交通成本高,現在路修好了,為什么價格卻提高了?”“咱是用量最大的,為什么在定價上沒有體現出話語權?”“為什么高鎂灰價格越來越高,而其他物料都在降價?”“市場調研價格350多元,如果符合實際,為什么執行385元?如果后一個是對的,是不是市場調研不符合實際?”
兩個多小時的提問環節中,雷永強開始時還侃侃而談,后來,竟被問得半天說不出話來。他整理思路重新解釋后,一位代表仍緊追不舍:“你沒解釋清楚。”
之后,列席人員開始點評:“340元基價結算到385元……取消加價政策與原政策兩套方案,哪個更好,有沒有優化采購方案?”“10年前的政策現在還在用,為什么不與時俱進?”
……
最后是無記名投票:在27票中,8票“滿意”,19票“不滿意”。
主持人宣布:該評價項目未獲通過,按程序將交由紀委,啟動調查問責程序。
民主監督評價邁出“三部曲”
龍鋼公司的這次評價會,是陜鋼集團實行職工民主監督評價機制以來較新的一例。
近年來,在產能過剩和經濟下行的雙重壓力下,全國鋼鐵行業遭遇寒冬。陜鋼也感受到了形勢的凜冽。 面對困難局面,陜鋼的新班子決定改革闖關。作為系列深度改革舉措之一,職工民主監督評價機制于2014年10月30日啟動。
依靠職工辦企業怎樣打通最后一公里?經濟下行壓力下工會組織要發揮什么作用?這些問題被提到了臺前。
陜鋼黨委書記李永剛明確要求工會搭建平臺,建立以市場調研為基礎、職工代表質詢評價為核心、紀委監察問責追究為關鍵的“三位一體”民主評價監督機制。李永剛說:“這個平臺就是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。”
集團首先成立了以黨委書記為組長,董事長、總經理、工會主席、紀委書記為副組長,各子公司負責人及相關中層干部為成員的領導小組;成立市場調研評價處,工會設立專門的辦公室,研究制定實施辦法;各子公司相應設立機構。
架子搭好后,關鍵的問題是如何在海量的合同項目中選擇評價目標。
“主要采取備案合同檢查、計算機自動抽取系統隨機選擇等方式選擇,還有領導交辦、職工反映有問題的項目,然后由評價處調研、核實,形成報告;在評價會前3~5日,向評委通報、交底;接下來,評委對這些項目展開調查、驗證;最后,由工會與評價處根據評委意見,確定兩個評價項目。”陜鋼集團工會主席陳敏鋒說。
“群眾關心的熱點都可能拿來評價。民主監督評價其實是‘三部曲’——問題選擇、對問題調研、對可能有問題的問題展開評價。”龍鋼公司工會主席趙春棠說。
評委來源于職工,他們參評之前都要經過培訓。
“龍鋼有100多個職工代表,一般抽取27或29個代表作為本次評價的評委;在評價處交底后,工會還要對評委進行相關業務培訓。比如期貨,職工不一定了解,要給大家講是怎么回事,怎樣才能找到問題、找到評價的切入點。”趙春棠說,職工評委根據其履職情況,實行動態管理。“對評價中提問水平高的,給予獎勵;對連續兩次、累計3次不提問的,取消評委資格。”
陜鋼集團職工民主監督評價制度的建立,從最初的考察學習,到首次試點,準備了3個多月。
2014年12月19日,首次民主評價會在子公司漢鋼公司舉行。集團董事長楊海峰到會講話,說:“民主評價,我表個態,堅決支持、率先垂范,評價不過關,涉及本人的,請2.6萬名干部群眾監督!”
61個項目半數遭否決
最初,評價處工作人員去基層指導工作,車子無端被劃,紀委書記也遭到圍攻。一查,原來是一個采購員不滿自己的灰色利益被阻斷,糾集了一伙人阻撓。陜鋼果斷將其開除,評價會一路向前。
截至2015年11月底,陜鋼各單位召開評價會 25 次,評價項目61個,其中31個未通過; 對未通過項目,已調查處理22個,正在調查9個; 給予65人以調離、降職、紀律處分、批評教育等處理,經濟處罰31人、34200元……
“職工民主監督評價,給所有領導干部、業務人員懸了一把監督之劍,使他們從內心警惕、慎重起來,按規矩使用權力,防止出現灰色地帶。”陜鋼黨委書記李永剛說。
“軟工作產生了硬效益。實踐證明,這是倒逼我們規范各項管理的有力武器。” 楊海峰表示,新的一年將從自己開始,把350名各級領導干部的履職述職也納入到民主評價機制中。